首页
投稿指南
处理流程
同行评议
论文写作
期刊数据政策
期刊简介
期刊简介
编辑政策
编委会
第七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名单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获奖论文
F5000论文
优秀论文
电子期刊OA(Free)
出版伦理
出版声明
版权声明
开发获取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期刊SciEngine网站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投稿指南
处理流程
同行评议
论文写作
期刊数据政策
期刊简介
期刊简介
编辑政策
编委会
第七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名单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获奖论文
F5000论文
优秀论文
电子期刊OA(Free)
出版伦理
出版声明
版权声明
开发获取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期刊SciEngine网站
最新刊期
2019年第37卷第5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框架核酸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核酸自组装合成框架核酸,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专家综述了其构建及成像技术,为研究提供新方向。
”
谢茉, 谷沛霖, 李宇, 柳华杰, 王丽华
2019, 37(5): 1-10.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101
摘要:核酸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信息载体,也是构建新型微观和宏观材料的生物材料。框架核酸是核酸通过自组装合成的,在纳米级精度上可设计和可修饰的新型纳米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辐射生物化学等领域。成像技术为直观可视化地研究框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框架核酸的构建及常用成像表征技术,介绍了其在生化检测,包括离子分子检测、基因检测、细胞检测及辐射检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框架核酸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框架核酸;DNA纳米技术;DNA折纸;成像技术;生化检测
51
|
90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4993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辐射化学
辐射交联共聚聚丙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及其性能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材料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采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作为交联剂,与无规共聚聚丙烯共混制备片材,通过γ射线辐照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研究了交联剂和吸收剂量对聚丙烯结构和发泡性能的影响。
”
王吉祥, 谢放华, 曾虹燕, 杨俊杰, 黄承辉, 杨晨光, 李会, 吴国忠
2019, 37(5): 11-19.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201
摘要:用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作为交联剂与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共混制备片材,用γ射线在空气环境下对片材样品进行辐照,并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片材进行间歇发泡。通过对样品结晶行为、凝胶含量和泡孔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交联剂TAIC和不同吸收剂量对PPR的结构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TAIC的添加在熔融共混时能促进PPR产生轻微交联,辐照后PPR/TAIC(质量分数2%)的交联程度增加,同时也发生氧化裂解,并且氧化裂解程度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大;PPR中主要存在α晶型和γ晶型,发生交联后能形成更多的γ晶型,γ晶型的存在能触发产生更多的成核位点,形成良好的微孔结构。对于本研究中的PPR/TAIC(质量分数2%)片材,最佳吸收剂量为25 kGy,此时泡孔孔径达到最小约41 μm,泡孔密度达到1.5×10
10
cm
-3
,发泡样品断裂伸长率达到230%。该聚丙烯样品在释压为20 MPa条件下的scCO
2
适宜发泡温度窗口可达10 ℃左右。
关键词:无规共聚聚丙烯;辐射交联;γ晶型;结晶度;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
47
|
35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509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电子束辐照制备自支撑氧化石墨烯复合正渗透滤膜及其酸回收性能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材料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通过真空辅助自组装和电子束辐照技术,成功制备了自支撑氧化石墨烯复合膜,显著提高了耐静水压性能和酸回收效率。
”
叶均章, 谷雨, 李吉豪, 王大威, 吴江渝, 张伯武
2019, 37(5): 20-30.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202
摘要:结合真空辅助自组装和电子束辐照,通过两步处理,将咪唑型离子液体,1-烯丙基-3-乙烯基咪唑氯盐(1-Allyl-3-vinylimidazolium chloride,[AVIM]Cl)与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片层进行复合,并通过共价键合制备得到自支撑GO复合膜。复合膜的红外光谱证明,电子束辐照成功引发了 [AVIM]Cl与GO片层之间的化学键合反应。耐静水压测试的结果表明,引入咪唑型阳离子后,复合膜能承受的最大静水压大幅增加。经过电子束辐照后,复合膜能承受的最大静水压进一步提高到10.8 kPa,与GO膜相比提高了近10倍。X射线衍射谱表明,咪唑型阳离子能有效限制复合膜在水中的溶胀行为,降低复合膜在干湿态下的层间距变化程度;经过电子束辐照后,干湿态膜的层间距变化程度被进一步缩小。返盐率测试表明,该复合膜最小返盐率仅为0.14 mol/(m
2
∙h),符合正渗透滤膜材料的要求。采用正渗透技术,以盐水作为渗透液,10 h的酸回收测试结果显示,H
+
的渗透系数达87.9 m/h,高出常规扩散渗析法3个数量级以上。
关键词:电子束辐照;氧化石墨烯;离子液体;正渗透;酸回收
38
|
3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5121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辐射接枝改性及其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表面接枝pH响应性聚合物,负载缓蚀剂BTA,具有优异的防腐蚀性能。
”
江蒙, 舒晶晶, 金汉青, 刘仪轩, 汪谟贞, 葛学武
2019, 37(5): 31-40.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203
摘要:通过硬模板法制备出粒径为230 nm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经双键改性后,采用γ射线辐照,在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表面接枝具有pH响应性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再通过减压灌注法将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负载其中,BTA的负载率可达22.8%(质量分数)。在水溶液中,所负载BTA的释放行为与溶液的pH相关,在酸性条件下的累积释放量高于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的释放量。将负载BTA的复合微球与水性聚氨酯涂料结合,在电化学防腐实验中发现,复合涂料具有理想的防腐蚀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属,防止其快速腐蚀。
关键词:辐射接枝;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pH响应性;苯并三氮唑;防腐涂料
34
|
5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5055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辐射生物学与医学
秀珍菇菌丝体无细胞滤液的应用: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秀珍菇无细胞滤液合成的胶体银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和广谱抗菌活性,为抗菌材料研究提供新方向。
”
董丽娜, 刘学瑞, 王慧杰, 王磊, 徐慧, 周宇迪
2019, 37(5): 41-48.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301
摘要:利用秀珍菇的无细胞滤液合成了胶体银纳米粒子(AgNPs),探讨其体外抗菌活性。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Zeta电位对AgNPs进行表征。选择鳗弧菌、溶藻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AgNPs的抗菌活性。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确定AgNP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得到分散良好的球形或近球形的AgNPs,粒度范围为4.5~18.2 nm。所得到的AgNPs可以有效地抑制各种细菌的增长,MIC和MBC分别为8.2 μg/mL和32.5 μg/mL。利用秀珍菇的无细胞滤液可实现AgNPs的可控合成,并且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抑菌活性和广谱抗菌活性。
关键词:胶体银粒子;生物合成;秀珍菇;抗菌活性
25
|
4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5131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辐射技术的应用
伽马射线辐射结合亚硝基胍诱变选育他克莫司高产菌株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生物发酵领域,研究人员采用60Co γ射线辐射和NTG复合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高产他克莫司菌株FIM-17-17,发酵水平显著提高。
”
严凌斌, 张文州, 张祝兰, 张引, 邱观荣, 王德森, 连云阳
2019, 37(5): 49-56.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401
摘要:为了选育稳定高产的他克莫司菌株,提高发酵水平,对他克莫司出发菌株采用450 Gy 剂量的
60
Co γ辐射诱变及3 mg/mL亚硝基胍(NTG)处理30 min诱变,并分别结合链霉素和庆大霉素进行抗性筛选。经选育获得一株高产、遗传稳定的他克莫司突变株FIM-17-17,该菌株的摇瓶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5%。考察该突变株的稳定性,及树脂AB-8、D101、HT60、XAD16、HP20和XDA-8对发酵水平的影响,并在容量1 t的发酵罐进行中试发酵验证。结果表明,突变株FIM-17-17遗传稳定,且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2%的D101树脂后,发酵水平又提高了29.8%, 发酵罐中试发酵水平平均达1 319 μg/mL。结果提示,利用
60
Co γ射线辐射和NTG复合诱变能有效获得他克莫司高产菌株。
关键词:链霉菌;他克莫司;发酵;辐射诱变;亚硝基胍
37
|
26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5181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辐射防护
电动汽车动力电缆低频电磁场中人体的电磁暴露水平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电动汽车低频电流电磁暴露对司乘人员安全无影响,为电磁安全研究提供新见解。
”
董绪伟, 逯迈
2019, 37(5): 57-64. DOI: 10.11889/j.1000-3436.2019.rrj.37.050601
摘要:为了研究电动汽车动力电缆低频电流产生的电磁暴露对车厢内人员的安全问题,以该低频电流为激励源,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对司机及副驾位置乘客躯干部分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磁感应强度、感应电流密度、感应电场强度值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集中在头皮区域,分别为0.073×10
-2
μT(司机位)和0.055×10
-2
μT(副驾位);感应电流密度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大脑组织中,分别为11.300 μA/m
2
(司机位)和0.616 μA/m
2
(副驾位);感应电场的最大值也主要集中在大脑组织中,分别为0.426 mV/m(司机位)和0.013×10
-2
mV/m(副驾位)。从感应场的分布趋势来看,距离动力电缆越近对应区域感应场的值越大,反之,感应场的值越小。通过将感应场的最大值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及国标(GB8702-2014)进行对比,中枢神经系统及躯干中感应场的最大值均远小于不同标准规定的最大暴露限值。因此,该低频电磁环境中司乘人员电磁暴露处于安全范围内。
关键词:电动汽车;低频电磁场;电磁暴露;人体模型;安全评估
43
|
47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85107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2-28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