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3

      综述

    • 任军乐,郭晓鹏,雷彩荣,张苗苗,柴冉,陆栋
      2023, 41(3): 30101.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081
      摘要:重离子束辐射能引发细胞DNA双链断裂,被认为是构成基因组不稳定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同源末端连接、同源重组、单链退火和选择性末端连接在修复DNA双链断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选择的因素目前仍不清楚。本文对近年重离子辐射细胞产生的DNA损伤特征和修复途径方面的新发现进行了综述,并从类型和分布、染色质状态、DNA末端结构、DNA末端切除、细胞周期方面解释了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的选择机制。这对细胞DNA损伤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重离子辐射技术在生物学效应研究方面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重离子束辐射;DNA损伤;簇状DSBs;DNA损伤修复   
      71
      |
      1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2110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辐射化学

    • 曹骐,杜香怡,郭子方,林子健,杨雨,朱伟,林铭章
      2023, 41(3): 30201. DOI: 10.11889/j.1000-3436.2023-0020
      摘要:本文探究了γ辐射场下新型冷却剂硼-锂-氨的辐射分解行为,主要考察了不同硼-锂浓度、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对辐解产物H2O2、NO2-和NO3-的浓度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的压水堆运行pH范围内(pH300 ℃=7.1~7.3),随着硼酸浓度增加,冷却剂体系的H2O2和NO2-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其中H2O2的浓度范围在9.28×10-5~1.07×10-4 mol/L之间,NO2-浓度范围为9×10-6~1.5×10-5 mol/L;NO3-浓度相较于前两个产物波动较大,为4×10-5~8×10-5 mol/L。随着吸收剂量增加(1~30 kGy),硼-锂-氨体系中的H2O2和NO2-的平衡浓度增加,分别为1.28×10-4 mol/L和1.30×10-5 mol/L,NO3-的浓度未明显变化(4×10-5~6×10-5 mol/L)。在本工作探究的吸收剂量率范围内(1.27~18.86 Gy/min),H2O2、NO2-和NO3-的浓度均未因吸收剂量率增加而受到显著影响。本工作为新型冷却剂硼-锂-氨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硼酸;氢氧化锂;氨;冷却剂;辐射分解   
      41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80316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饶璐,刘东亮,付娌丽,王智俊,陈黄琴,李月生
      2023, 41(3): 30202.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096
      摘要:亚氯酸盐等消毒副产物,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致癌物,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成为饮用水净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水为溶剂,通过预辐射接枝包埋反应,成功合成了系列无纺布-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三甲基氯化铵-纳米三氧化二铝(NWF-g-DMC@Al2O3)吸附材料,并系统探讨了吸收剂量、单体浓度等多种因素对增重率的影响,进而探讨不同增重率、包埋率、溶液pH对吸附率的影响,获得了完整的静态吸附平衡曲线。利用红外光谱仪(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X射线衍射仪(XRD)、水质分析仪等表征手段对该制得的样品的结构与吸附性能等进行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单体浓度为40 %时,增重率最大。吸收剂量为100 kGy、包埋量为4 %、pH为2、初始浓度为10 mg/L时的吸附率最高,NWF-g-DMC@Al2O3吸附剂对消毒剂副产物亚氯酸盐的脱除率高达89%。该吸附剂有望在饮用水、工业用水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无纺布;纳米Al2O3;预辐照接枝包埋;吸附;亚氯酸盐   
      36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29215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辐射生物学与医学

    • 曹楠楠,倪昕晔
      2023, 41(3): 30301.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118
      摘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作为治疗临床上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首选方式,是一种分割次数较少、单次放疗剂量大的大分割放射治疗方法。因此,对靶区位置的精度及重复性具有较高要求。针对此,临床上采用影像引导技术、合适的固定装置以及呼吸运动管理技术等辅助治疗来减小呼吸运动造成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这几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基于各技术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影像引导放射治疗;运动管理技术;固定装置   
      34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957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陈华,邵琰,王昊,顾恒乐,段彦华,冯爱慧,黄莹,林杨,沈镇炯,徐志勇
      2023, 41(3): 30302.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111
      摘要:回顾性分析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已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27例肺癌患者,根据四维CT(4DCT)图像获取患者自由呼吸运动状态下肿瘤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幅度及周期。基于以上呼吸运动参数,借助呼吸运动平台测量肿瘤在头脚和左右方向上呼吸运动状态下的剂量分布,采用二维γ分析方法比较呼吸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剂量分布差异,并分析呼吸运动对患者实际治疗时剂量验证的影响。患者平均呼吸运动周期为3.3 s,头脚方向上平均肿瘤运动幅度(5.6 mm)大于左右方向(2.1 mm)和前后方向(2.3 mm),且最大为18 mm。头脚和左右方向的呼吸运动状态下的γ通过率都低于静止状态的γ通过率(p<0.001),且都随肿瘤运动幅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当肿瘤运动幅度大于3 mm时,绝大多数γ通过率小于95%。按呼吸周期中位数分组后,左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下两组的γ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运动幅度是影响肺癌IMRT剂量验证的主要因素,呼吸运动周期也影响剂量验证。对于呼吸运动幅度较大的患者建议采用呼吸运动管理技术以提高靶区剂量递送的准确性。  
      关键词:剂量验证;呼吸运动模型;肺癌;IMRT治疗计划;γ分析   
      36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956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李祎萍,张予菲,孙光志,叶蕴瑶,沈小舟,韩高华
      2023, 41(3): 30303.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122
      摘要:探讨PARP抑制剂(PARPi)对XRCC1的表达以及对食管鳞癌(ESCC)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收集接受直线加速器辐照治疗的ESCC患者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XRCC1、PARP-1表达,观察其表达对ESCC患者放疗近期疗效的影响。ECA109细胞经AZD2281(PARP抑制剂)处理后接受加速器辐照,检测PARPi的放疗增敏比(SER)。利用RT-PCR实验检测AZD2281联合辐照后XRCC1mRNA转录情况,探讨PARPi对辐照后ECA109细胞XRCC1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发现,XRCC1阳性者放疗的客观有效率(ORR)低于阴性者(38.1% vs. 88.9%,p=0.017);PARP-1阳性者放疗的ORR低于阴性者(36.8% vs. 81.8%, p=0.026)。AZD2281的浓度为3 μmol/L时,联合组的SER=1.744。AZD2281可增强ECA109细胞的辐射损伤作用。辐射后48 h XRCC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联合PARPi可抑制辐射诱导的XRCC1mRNA表达上调。本组结果显示,XRCC1、PARP-1高表达者放疗近期疗效较差,放疗可诱导XRCC1基因转录,AZD2281能有效抑制辐射诱导的XRCC1 mRNA表达上调,其可能的机制是PARPi抑制DNA-PKcs进而下调XRCC1表达。该结果提示PARPi可能通过抑制XRCC1表达、减少DNA损伤修复,从而增加ESCC放疗敏感性。  
      关键词: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X射线损伤修复基因-1   
      2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22281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周云,陈蔚海,刘永彪,严南,孙向上,廖文涛,刘俊雅,蒲越虎
      2023, 41(3): 30304.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142
      摘要:本文基于Hygeia公司GMX-1型钴(60Co)放射外科系统,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程序GEANT4设计了一款新型准直器并进行了实测分析。该准直器在锥形通孔内置锥形环孔聚焦结构。EBT3胶片测量结果表明,在放射源活度、源轴距、射野尺寸等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该改进型准直器的射野半影比原来减小17.6%,吸收剂量率是原来的2.12倍。该改进型准直器在中心点吸收剂量率、射野半影两个关键技术参数上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放射治疗;准直器;剂量率;射野半影   
      32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256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杨静,周虹,庞丽俊,尹预真,杨航
      2023, 41(3): 30305.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121
      摘要:回顾性分析中晚期胸部恶性肿瘤(食管癌、肺癌)患者放疗前后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的预后意义。收集2017年0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盛泽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中晚期肺癌、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74例。采集患者外周放疗前、后1周内血常规,并记录LMR,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获得总生存期(OS)最佳截断值,分析患者放疗前后LMR与预后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制作总OS生存曲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中位年龄70岁,根据ROC曲线得到放疗前LMR最佳临界值为2.46,曲线下面积(AUC)=0.719;放疗后LMR最佳临界值为1.07,AUC=0.682。Kaplan-Meier曲线显示,放疗前后高LMR组预后均较好(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诊断、联合治疗与否,放疗前后LMR均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联合治疗、放疗前后LMR是中晚期肺癌、食管癌患者接受放疗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提示放疗前后LMR均与中晚期胸部肿瘤患者的预后有关,高LMR组的中晚期肺癌、食管癌放疗患者的预后较好。  
      关键词:中晚期肺癌;中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22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2869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董方,陶发利,薛金才,辛元春,陆云,张丽,管玲,高力英,王军,刘勤江
      2023, 41(3): 30306. DOI: 10.11889/j.1000-3436.2023-0002
      摘要:利用多模态影像技术筛选头颈鳞癌患者的颈部微小淋巴结,结合病理结果优化放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36例头颈鳞癌患者放疗前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选择颈部最长径≤1 cm的微小淋巴结51枚,超声检测相关指标后,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根据多模态评价结果勾画靶区并制定放疗计划,评价靶区优化前后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将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并观察感兴趣淋巴结区域3 a局控率。腮腺(左、右)的Dmean及V30,颌下腺(左、右)的Dmean及V30,颌骨的V50,在颈部微小淋巴结靶区优化前后变化较大,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结束后随访3 a,共有4例受试者出现高剂量野内颈淋巴结复发,复发率为11.11%,微小淋巴结感兴趣区域未见局部复发。采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判断头颈鳞癌颈部微小淋巴结良恶性后,进一步优化放疗靶区计划的方法安全可靠。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微小淋巴结;放射治疗   
      33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6010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 牛瑞军,祁月潇,陶娜,郭晴,魏玺仪,高力英,陶发利,刘婷婷,成坚强,魏世鸿
      2023, 41(3): 30307.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083
      摘要:分析不同硅胶补偿方式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的影响;应用Oncentra 4.1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对3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设计三组放射治疗计划,分别为全程垫5 mm(5 mm_all)、半程垫5 mm(5 mm_half)、半程垫10 mm(10 mm_half)硅胶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 次(2 Gy/次),其中半程计划前15次垫硅胶,后10次不垫硅胶,三组计划设置相同的照射野及目标函数,采用逆向调强进行优化,比较靶区、皮肤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NTCP)差异;5 mm_all计划所得CTV的D2、D50、V90、V95、V115均优于其他两组所得且D50、V90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PTV的D2、D50、D95、D98、Dmax、V90、V95、V115、均匀性指数(HI)及适形度指数(CI)均优于其他两组所得,且D50、D95、D98、V90、V95及HI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5 mm_all所得食管的V45、心脏的V30、V40、Dmax,肱骨头的V50、Dmax、Dmean,左肺的V20、V30、Dmax,甲状腺的Dmax、Dmean,气管的Dmean均小于其他组所得,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 mm_all所得皮肤的V40、V45、V50、Dmean均优于其他组所得,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区V55及热点Dmax均低于其他组计划所得,三组计划总的机器调数(MU)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且5 mm_all组总MU最低;5 mm_all组计划NTCP略优于其他组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全程垫5 mm硅胶能提高皮肤及靶区的剂量,提高靶区的均匀性指数和适形度指数,减少靶区及皮肤的高剂量区和热点,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而且大幅度地减小治疗总MU减轻加速器负荷,缩短了治疗时间;同时,通过生物学模型的计算可知降低NTCP。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调强放射治疗;硅胶;剂量学差异分析   
      39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83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辐射技术的应用

    • 谢慧,刘安,陈亮,武小芬,齐慧,张祺玲,王振,邓明,王克勤,刘素纯
      2023, 41(3): 30401. DOI: 10.11889/j.1000-3436.2023-0029
      摘要:采用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射诱变贝莱斯芽孢杆菌选育遗传稳定的突变菌株,用平板对峙法及四点法对突变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研究其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菌悬液经60Co-γ射线辐照,贝莱斯芽孢杆菌D10值为2 366 Gy,在100~2 000 Gy诱变剂量范围内芽孢杆菌致死率随着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在2 000 Gy辐照吸收剂量下,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致死率为81.8%,并筛选出5株(B004、B112、B114、B117、B118)突变菌株,其对辣椒炭疽病菌抑制率由出发菌株的51.2%分别提高到57.5%、58.0%、57.0%、57.7%和59.9%;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悬液经电子束(10 MeV)辐照,贝莱斯芽孢杆菌D10值为499 Gy,在100~600 Gy诱变剂量范围内,芽孢杆菌致死率随着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在400 Gy辐照吸收剂量下,贝莱斯芽孢杆菌致死率为91.8%,筛选出2株(D115和D243)突变菌株,其对辣椒炭疽病菌抑制率由出发菌株的55.2%分别提高到58.4%和58.1%;B004、B112、B117、B118贝莱斯芽孢杆菌诱变菌株对辣椒炭疽病菌抑菌效果在6代内遗传稳定。研究结果表明: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在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诱变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可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的诱变育种提供基础,为辣椒炭疽病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贝莱斯芽孢杆菌;辣椒炭疽病菌;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电子束辐射诱变;抑菌   
      37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9614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辐射防护

    • 谢卫平,赵喜寰,陈皞,陈全利,刘胜龙
      2023, 41(3): 30601.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076
      摘要:核电厂一回路的异物随着冷却剂进入到堆芯被活化,活化后的异物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这些高放射性的异物往往容易沉积在一回路相关设备内。针对一回路异物打捞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的问题,设计了专用转运屏蔽装置、高放废物贮存容器、转运区域隔离管控要求,可以有效降低异物转运和贮存时对周围区域辐射水平的影响,确保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经验证,异物活化的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辐射水平基本一致,理论计算结果可为异物打捞工作的辐射防护工作方案、人员防护措施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核电厂;异物;腐蚀活化;剂量率;辐射防护;打捞   
      39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69309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辐射交叉学科研究

    • 李进玺,吴伟,程引会,郭景海
      2023, 41(3): 30701. DOI: 10.11889/j.1000-3436.2022-0108
      摘要:电子束辐照材料后发生轫致辐射可以产生脉冲X射线,轫致辐射产生X射线的能谱、转化效率等参数与电子束能量,靶材料及其结构相关。利用二极管的电压、电流波形计算了电子束参数,建立了复合靶蒙特卡罗粒子输运计算模型,模拟了电子和光子在不同材料中的输运规律,研究了钽和有机玻璃组成的复合阳极靶对X射线辐射场的影响,结果对于产生低能、高注量、高转化效率、低透射电子能量用复合阳极靶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计算结果表明:复合阳极靶中有机玻璃具有软化电子能谱、衰减透射电子的作用;采用慢化电子靶比相同厚度薄靶产生的X射线能谱相对要硬;减小钽的厚度有利于减小平均光子能量,而增加钽的厚度有助于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选用有机玻璃2 cm、钽10 μm的薄靶时,X射线平均能量为133.22 keV,光子能量转化效率为0.055%。  
      关键词:粒子输运;轫致辐射;X射线   
      30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38943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21
    0